作者简介
李渔(1611—1680),清代戏曲家、小说家和编辑出版家。原名仙侣,字谪凡,号笠翁。浙江金华府兰溪人,其父以卖药行医为业。明崇祯十年(1637,李)渔二十七岁,考上秀才,此后参加过两次乡试,但都未能中举。入清后,他放弃了科考入仕这条正途,也没走家传的卖药行医之路,而是在四十岁的时候,从兰溪乡下举家徙居省会杭州,开始了“砚田糊口”的生涯。而后移家南京,最后回到杭州至去世。
《十二楼》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李渔著章回体白话短篇小说集,又名《觉世明言》,成书于清初。
《十二楼》共十二卷,每卷各有一情节独立的故事,因为每个故事里都有一座楼阁,人物命运和情节的展开也与楼有关,故全书命名为《十二楼》。每卷回数不一,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节曲折,语言也较生动。其中虽有告诫世人之意。也不过是要人们遵守封建礼教而已,其现实意义不强。
创作背景
李渔四十岁时,来到杭州,刻书卖文,长达十年之久,创作了许多种传奇,又写了不少小说,《无声戏》和《十二楼》就是在这个时候写成的。
李渔对于《合影楼》的出处,作了交代:“这段逸事出在《胡氏笔谈》,但系抄本,不曾刊版何世,所以见者甚少。”《夺锦楼》事出《资治新书》初集卷十三《判语部》;《姆正楼》来源于《智囊补》;《生我楼》中用口袋装妇女出售事见于《香艳丛书》二集卷一;《十卺楼》所记石女事与汤用中《翼响稗编》卷三所载相类,而《三与楼》中的虞素臣,《闻过楼》中的顾呆叟等人的事迹都是李渔本人的经历。
人物介绍
路子由
卷一《合影楼》中人物。元至正年间广东韶州府曲江县人,字子由,未写其名。他做过几任官,后致仕林下,为人豪爽热情,绝无沾滞,既不喜风流,也不讲道学,因此与喜风流的屠观察、讲道学的管提学两乡宦均相契厚。屠观察之子珍生,管提学之女玉娟相互爱慕,屠求他作媒,他明知二人素性不谐,但仍热心成全。遭拒绝后。屠又转求他之女儿锦云,他慨然应允。屠因其子一心在玉娟身上,哭闹不止,要死要活,便又找他赔罪退婚,他初亦甚恼火,但得知珍生、玉娟相爱的始末,看过其唱和的诗稿《合影编》后,便化怒为笑,说:对影钟情,从来未有之事,却是一种佳话。既已至此,那得不成就他!答应宁可使己女雪被弃之名,也要设法成全。从此他一面替锦云别觅佳婿,一面为珍生巧寻机缘,不料锦云不愿,因此成疾,珍生、玉娟亦抱病,他得知后,后侮不该应允退婚,又要成全珍生、玉娟,于是设计假托为自已过继之子求婚,得管提学许婚,就在他家中一面娶亲,一面赘婿,使玉娟、锦云同嫁珍生。会亲之日,他才对管提学说明真相,并促成管、屠两家和好。
瞿吉人
卷四《夏宜楼》中人物。名佶,字吉人,元朝至正年间浙江婺州府金华县人。聪慧俊俏,为婺州名士。年已弱冠,尚未婚配,一心想娶个绝色女子为妻,偶从古玩店买了一架望远镜,便于高山寺院租一间僧房做书室,时常登,上佛塔眺望,欲从闺房绣户中物色出类拔萃者央媒求亲。见乡宦詹笔峰之女端方镇静,月貌花容,便拜在詹公门下,且露联姻缔好之意。詹推说待秋闱放榜后,再看机缘,不肯招白衣女婿。他自恃才高,有必中把握,让媒婆致意小姐娴娴,嘱其静候。娴娴亦甚喜。他中举后滞留省城,娴娴恐其另娶豪门,忧思成疾,他归来后于望远镜中见女消瘦,即让媒婆前往问病,媒婆心疑,他说己有神目,远近诸事均知。女亦不信,媒婆举出他说的某日诸女伴下池采莲,女加斥责,下水者身体白黑疤痕,女以为他是神仙,与之是天缘。后女作诗因故仅得其半,他见之续成送去,遂交换为信物。他中进士后不等选官,就匆匆赶回。同时求亲者还有两人,詹公命女“枚卜”。拈到的阄写的是别人女便假托亡母托梦,必要嫁姓瞿者。詹公不信,扬言必托梦于己方可。三日后他将詹公烧化的疏文抄给女,女背给其父听,彼亦信之,遂偕伉俪。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十二楼》积极的思想倾向较明显地表现在反映青年男女爱情、婚姻的作品当中。作品借青年男女的爱情波折,批判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的禁锢,批判了门第观念与嫌贫爱富的市侩哲学,热情地肯定了青年男女为反抗封建束缚、追求婚姻自由所进行的斗争。《夺锦搂》中,作者对任意支配女儿的命运、毫不顾及女儿终身幸福的钱小江夫妻进行了尖锐的讽刺。《拂云楼》中,作者特意把出于利欲和出于情爱的两种婚姻作了对比,指出前者的结果是如何薄情寡义﹐后者结成的夫妇如何恩爱,批判了婚姻关系上的金钱势利观念。《合影楼》更进一步,作者嘲笑了封建家长崇奉的禁欲主义的愚昧,指出真挚的爱情是什么力量也阻挡不住的。小说中有这样一段议论,说男女相慕之情,“莫道家法无所施、官威不能慑,就使玉皇大帝下了诛夷之诏,阎罗天子出了缉获的牌,山川草木尽作刀兵,日月星辰皆为矢石,他总是拼了一死定要去遂了心愿”。李渔借这段议论表达了他对青年背叛礼教、追求理想幸福的积极支持,这也是作者民主思想色彩的鲜明表现。这在当时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艺术特色
从艺术技巧来看,李渔的《十二楼》也有自己的特色。它首先表现在:作者注意从现实生活中开掘题材,使作品在内容、情节、语言上都给人以清新的感觉。李渔在戏曲创作上,最厌恶拾人牙慧,力倡“脱窠臼”;在小说创作上,他同样重视创新,摒弃陈旧的内容和模式。所以,他不愿像明清一些小说家那样热衷于从陈旧的历史掌故或前人笔记中去觅取题材,也不走志怪小说的老路。《十二楼》所叙述的故事,虽然每每由于作者刻意求新,不免涉嫌荒诞;但构成故事梗概的基本内容,并没有脱离世俗生活。例如《三与楼》写财主贪图别人的产业,落得个可耻的下场;《拂云楼)写登徒子冷淡丑妻,串通走江湖的算命先生与女裁缝,设法骗取了一个美貌姑娘;《鹤归楼》写皇帝与臣下争夺美女,有意报复等,这些形形色色的可笑事件,在实际生活中是可能发生的,是客观存在的。李渔通过细致的观察,把这些题材开掘出来,并运用他那生动的文笔和喜剧的格调写成小说,给读者展示出一幅幅世纪末的风俗画,开拓了小说创作的领域。其次,情节曲折新奇,结局往往出人意料,是《十二楼》又一明显特色。李渔是一个结撰情节的能手。他擅长于在戏曲小说中运用巧合及出乎意表的情节,突出喜剧气氛,具有强烈的艺术吸引力。以《闻过楼》为例,小说写明代嘉靖年间恬淡寡欲的名士顾呆叟,为立志做与尘世绝缘的山林隐逸,毁弃诗书笔砚,携家人山,誓不与官场发生纠葛。谁知入山之后,接连碰上县里委派他经管粮食监兑,盗贼进门洗劫家财、强盗招认他接受赃物、官府拘拿他面审等一连串飞来横祸,不得不进城见官。到后来才知这一切都是他的朋友故意设下的圈套。而隐居的计划,也就全盘放弃。然而,如果不把小说读完,这个谜底是揭不开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李渔的才能。从表面看来,某些作品确实存在着刻意求新的矫作痕迹,但我们也应当看到,那个社会本身就是畸形的,因而必然产生一些畸形的故事。李渔无非以他的观察力和才能,把它们加以集中和改造。
后世影响
《十二楼》对后世小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清人魏子安的长篇小说《花月痕》,与《萃雅楼》可说是异曲同工,此书是后来鸳鸯蝴蝶派的滥觞。徐枕亚的《玉梨魂》从小说名字到内容都是学它的,而张恨水早期的小说创作也受到《花月痕》很深的影响。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青衫泪》,就模仿《花月痕》的样子,在每回中都穿插- -些诗词小品。再比如“鸳鸯蝴蝶派”和他们的《礼拜六》,篇篇不离“风情之口”。所谓的鸳鸯蝴蝶派,是由清末民初的言情小说发展而来的,20 世纪初在上海形成的一个文学流派。此派作品以文学的娱乐性、消遣性、趣味性为标志,曾一度轰动文坛。如李渔- -样,“知我或罪我”,爱者有之,恨者亦不乏。最令人难忘的,是创造社的叶灵凤有一篇小说叫《鸠绿媚》的,借助一个骷髅讲述了鸩绿媚和白灵斯的爱情故事,手法内容宛如《夏宜楼》。
序
觉道人山居,稽古得楼之事,类凡十有二,其说成可喜。
推而广之,于劝惩不无助。于是新编《十二楼》,复裒然成书。
手以视余,且属言其端。余披阅一过,喟然叹觉道人之用心不同于恒人也。
盖自说部逢世,而侏儒牟利,苟以求售,其言偎亵鄙靡,无所不至,为世道人心之患者无论矣;即或志存扶植,而才不足以达其辞,趣不足以辅其理,块然幽闷,使观者恐卧而听者反走,则天地间又安用此无味之腐谈哉!今是编以通俗语言鼓吹经传,以入情啼笑接引顽痴,殆老泉所谓“苏张无其心,而龙比无其术”者欤?夫妙解连环,而要之不诡于大道,即施、罗二子,斯秘未睹,况其下者乎!语云“为善如登”,笠道人将以是编偕一世人结欢喜缘,相与携手徐步而登此十二楼也,使人忽忽忘为善之难而贺登天之易,厥功伟矣!
道人尝语余云:“吾于诗文非不究心,而得志愉快,终不敢以小说为末技。”嗟呼!诗文之名诚美矣,顾今之为诗文者,岂诗文哉?是曾不若吹篪蹴鞠,而可以傲入神之艺乎!吾谓与其以诗文造业,何如以小说造福;与其以诗文贻笑,何如以小说名家。
昔李伯时工绘事,而好画马,昙秀师呵之,使画大士。今笠道人之小说,固画大士者也。吾愿从此益为之不倦,虽四禅天不难到,岂第十二楼哉!
钟离睿水题于茶恩阁
合影楼